现在提倡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,但是那些零起点去上一年级的孩子,到底如何呢?
前几天在一个家长群里面,看到很多家长吐苦水:一年级的进度也太快了,老师讲的速度我们孩子根本就跟不上,才一年级,每天回家晚上就学习到10点钟了,大人孩子都痛苦。
还有的家长说:虽然入学前强调零基础入学,但是班级里面的孩子大部分都提前学了,就我们家长跟傻子一样,真的让孩子天天玩了。
特别是在教改双减后,一年级零基础起点又被强调了一下,而且一年级会设置贵阳幼儿园和贵阳小学衔接的过渡阶段,在这种情况下,贵阳幼小衔接还有必要做吗?
小学的教学模式和幼儿园有很大差别,孩子要从20分钟一堂课过渡到45分钟一堂课,这对于孩子来说相当有挑战。幼儿园时期,孩子基本就玩,但是上学后,要端端正正,认认真真听课,需要专注力持续跟上老师,课后还要完成作业,这些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都很难。
如果孩子在一年级刚开始,就感觉学习很不容易,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伤害,甚至对学习和学校也失去兴趣。
贵阳幼小衔接并不是让孩子去学知识,而是要养成小学需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。
像小学中的拼音啊,生字啊,如果孩子在上学前没有学习过,可能一二年级会落后一些,但是这种差距会在2年级结束的时候消失。
zhen正让孩子感觉难的是数学思维,这也是造成孩子3年级孩子落后的主要原因。
数学并不是知识,而是一种思维。
我们家长教孩子1+1=2,可能两分钟就教完了,但是老师却能讲一堂课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老师的课堂里,1不仅仅是一个数字,它可以代表一颗星星,一片叶子,一个人,一只猫,它是有生命力的。
数学是一定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,如果没有生活,学数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。
很多家长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算术,孩子zui后可能算对了,因为他记住了算法,对于算式的本质是不理解的。
这样的学习方法,到了三年级,孩子数学成绩会一落千丈。就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培养数学思维。
那么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,数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呢?
如果单纯从算术方面讲,卓立老师说,会数数,数到超过20就可以了。因为整个小学1年级就是教20以内的加减法。
但是,孩子要养成数学思维。具体如下:
一、能够分清基数和序数。
让孩子理解“第几”和“几个”是不一样的概念。这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。
建议家长可以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,比如让孩子数桌子上有几个桔子,然后把桔子排成一排,让孩子依次拿出di二个分给爸爸,第三个分给妈妈等等。这样练习几次后,孩子就能明白基数和序数了。
二、数的分解。
数的分解对于整个加减法运算提供的基础思维素材。
在给孩子练习的时候,可以拿着实物,对一个数进行不同方式的分解。比如4能分解成1和3,4还能分解成2和2。
三、有时间观念。
钟表其实是60进制,这对于熟悉10进制的1年级孩子来说很难。而且在课堂上老师只花两三个课时来讲解时间,这就要求家长在家里经常带着孩子看钟表。
家长要让孩子区分矮胖胖的时针和高瘦瘦的分针。告诉孩子矮胖胖代表几点,高瘦瘦代表几分钟。
四、图形思维。
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。小学要先学到立体图形,因为它跟生活的关系更紧密一些。比如孩子的积木,家具,用品等等,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。
如果孩子在学龄前,能从上面4个思维进行数学启蒙,进行幼小衔接,那么等孩子上了小学,哪怕到了三年级,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成绩下滑了。因为他已经有良好的学习习惯,建立起了灵活的思维,能够应对小学学习中的各种变化。